哲学在法国人的知识生活中,素来享有崇高的地位,人们通常也以自己的国家产生了从笛卡尔到让·保罗·萨特等为数众多的大哲学家而自豪。但是,越来越多的学校调查显示,如今对哲学感兴趣的青年人明显不如以前多了。
相对英国而言,哲学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。最近几年来,从巴黎到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了“哲学咖啡馆”这风行一时的时尚,不少人都热衷于到这些热闹的社交场合谈论哲学问题,许多当代哲学家如贝尔纳·亨利·莱维都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事着收益可观的“第二职业”。
不过,更多的人开始对下一代人的哲学兴趣忧心忡忡,相当多中学生发现哲学课实在不是门好对付的科目。新近出版的由教学专家吕克·费立和阿兰·勒诺合著的《十八岁读哲学》一书,有很多篇幅谈到了对中学生哲学考试成绩普遍下降现象的担忧,而其他科目却没有出现类似情况。
8月1日的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援引作者在书中的话说,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将来会去做哲学教师的大学生,哲学课的表现也相当不理想,据说他们的考试成绩平均下降了25%。费立说:“对于法国这样一个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王国的国家,这种情况确实是个灾难。”至于“哲学咖啡馆”,他却认为“的确是不错的咖啡馆,但对哲学并无益处。”
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研究法国文化和历史的作家西奥多·泽尔丁表示,对于倾心因特网“冲浪”胜过热心学术研究的一代,哲学自然会成为一门比较难对付的课程。他说:“儿童在生活中受到的诱惑太多,图书在他们中间不再像以前那样发挥重要作用了。”
多年以前,到学校执教曾是许多法国著名哲学家颇受诱惑的职业,但目前的情况显然已今非昔比。当年萨特创作他出版于1938年的存在主义名作《恶心》,以及出版于1943年的哲学著作《存在与虚无》时,都是在巴黎的中学做教员。
然而,对于年纪较大的法国人来说,哲学又并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的特权。在巴黎西部郊外雷诺汽车公司上班的工人,现在仍有许多人下了班后匆匆忙忙赶往教室,去听由公司提供的哲学普及课程。从其他方面看,哲学在法国中学依然很受重视,尽管目前的状况并不让人乐观。